动机性停止和动机性继续
原文:https://www.readthesequences.com/Motivated-Stopping-And-Motivated-Continuation
虽然我不完全认同快速和节俭派的某些观点——在我看来,他们有时过于乐观地看待问题——但不可否认,他们往往能在各种决策理论学派中发展出最贴近心理学现实的模型。大多数实验仅仅是向受试者呈现选项,让他们做出选择,然后记录结果。然而,节俭派认识到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必须自己创造选项,因此他们研究了人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。
同样,尽管许多实验会直接呈现证据,但在现实生活中,收集证据往往需要付出代价,我们还需要在某个时点判断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,可以停止搜集并做出选择。举个例子,当你买房子时,你不会恰好得到十个选项,也不会有人带你参观完所有房子后才允许你做决定。实际上,你会先看一个房子,再看另一个,然后进行比较;你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——重新评估自己到底需要离工作地点多近,以及真正愿意支付多少钱;你会决定下一步去看哪个房子;最终,在某个时刻,你会认为已经看够了,然后做出选择。
Gilovich 关于动机性怀疑和动机性轻信的区分,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人们对不愿相信的结论会要求更高的标准,而对想要相信的结论则标准较低。带有动机的怀疑者会问:「证据是否迫使我接受这个结论?」而带有动机的轻信者则会问:「证据是否允许我接受这个结论?」
我认为,在符合心理学现实的搜索过程中,存在着一种类似的偏见,我称之为动机性停止和动机性继续:当我们有隐藏的动机想选择当前「最佳」选项时,我们就会倾向于停止搜索,立即做出选择,并拒绝考虑更多选项。相反,当我们有隐藏的动机想拒绝当前最佳选项时,我们就会倾向于推迟判断,等待更多证据,不断产生新的选项——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找些事情做,而不是得出结论。
统计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丑闻,恰好展示了这种偏见。该领域的杰出创始人 R. A. Fisher 坚持认为吸烟与肺癌之间没有因果关系。他在国会作证时声称:「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。」他甚至推测,可能存在某种基因,使得携带者既倾向于吸烟,又容易患上肺癌。
Fisher 受雇于烟草公司担任顾问,这可能给了他一个隐藏的动机,促使他断定现有证据不足以得出结论,认为最好继续寻找更多证据。值得一提的是,Fisher 本人也是个烟民,并于 1962 年因结肠癌去世。
(题外话:Fisher 是频率学派的支持者。相比之下,贝叶斯学派在推断可能的因果关系时更为理性。)
与其他形式的动机性怀疑主义类似,动机性继续也可能伪装成崇高的理性行为。有谁会反对收集更多证据呢?我会。证据往往代价高昂,更糟糕的是,耗时漫长,而拒绝整合已有证据绝对算不上什么美德。你随时可以在日后改变主意。(这里的矛盾可以这样解释:花一小时讨论问题,同时谨慎地避免得出任何结论,与等待另一项耗资 2000 万美元、为期十年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。)
至于动机性停止,它出现在人们害怕第三种选择的地方,出现在你有一个论点,但不愿面对其明显反驳的地方,也出现在其他场合。当你追求一种行动方案,仅仅是因为采取行动就让你感觉良好,你就可能不愿调查这个计划实际效果如何,因为害怕破坏你花大价钱买来的道德满足感。当你的信念与预期不一致时,你就有理由害怕收集任何新证据,这时动机性停止也会出现。
这里的关键在于,无论是暂时还是永久终止搜索程序的决定,都和搜索程序本身一样,容易受到偏见和隐藏动机的影响。当你在得出一个令你感到舒适的结论后就停止搜索,而实际上还有大量容易获取的证据尚未收集时,你就应该警惕自己可能存在「动机性停止」。这些未收集的证据可能包括:你还没有访问的网站,你还可以考虑的反驳论点,或者你还没有闭上眼睛用时钟计时五分钟尝试想出更好的选择。另一方面,当某些证据倾向于你不喜欢的方向,但你决定需要更多证据——特别是那些你知道短期内无法获取的昂贵证据,而不是你三十分钟内就能在谷歌上查到的信息——才能采取任何让你不舒服的行动时,你就应该怀疑自己可能存在「动机性继续」。